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常被人直接称为“the city”(城中城),是位于英国伦敦中心市区的专业金融商业区,伦敦金融城是世界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金融城只有一平方英里,寸土寸金,可谓是超高浓度的金融圣地。这里云集了500多家全球顶尖银行、180多个国际证券交易中心和75%的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
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近千名警察,以及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是英国女王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金融家是这里的土皇帝,国中之国!
在伦敦金融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稳健坚固、几乎看不到窗户的雄伟建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的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与它相对的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商业交易中心和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大厦之屋”(Mansion House),并且有100多家本地银行和250多家外国银行如众星捧月般地环绕周围。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伦敦证券交易所大约有超过610家的外国公司在此发股上市,是最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城里面虽然名字不如纽约华尔街的响亮,但是约2.9平方公里的地方可是全球金融的重心之一,金融的精英,金融服务业可是支撑了大英帝国的半壁江山,金融服务业占英国经济产出的比例约12%,并创造了110万就业岗位。
哪个上任的大英帝国的首相不到金融城里报个到,看看卡梅伦在英国公投之前
一直将英国金融服务业面临的风险作为其劝说英国公众投票留在欧盟的核心内容。卡梅伦当时警告称,退欧对英国及其金融服务业来说将是一场高价码的“赌博”,要么是金融城的代言人,要么就是被金融城绑架了。
2000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大爆炸过程中,随着金融监管的开放,欧美等主要金融机构在全球经济繁荣周期中的金融杠杆行为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大繁荣时代,此刻英国的经济面临的空心化问题犹如久旱逢甘露,传统伦敦金融城的功能开始逐步的随着金融行业的繁荣而繁荣,一荣俱荣的循环从金融服务业开始点着引擎,一条金融城-金融服务业-资本流入-房地产需求复苏-金融业加杠杠-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扩张-投机资本涌入-房地产投机过热的游戏如约而至主导了大英帝国2000-2007年的浮世繁华。
可以说金融造就了英国过去的20年,但也造成了英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关系,事实上这也是金融行业的弊端,原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却成为了蚕食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资产泡沫和金融杠杆蚕食这大众的财富,使得社会少部分精英阶层得利,不可持续的发展破坏着发展模式的根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普通百姓的挣扎被GDP之类的虚幻数字所掩盖,事实上随着川普的崛起,全球的精英阶层都认识到了原本的模式已经走向了尽头,是时候回归“以人为本”发展模式的时候,“精英阶层”必须让利,而金融业也必须面临着选择,要么主动的回到原本的位置:服务于实体经济;要么被动的被政治推动回归本位,在这方面政治家要比金融家更聪明一些。
所以对于金融城里的金融家们自身原本更关心的是,如果英国和欧洲分手应该如何应对,英国的这届保守政府对于金融的态度是否还会和以往一样?
然而今天英国首相特里莎·梅的一句话当众给了满许期待的金融城的金融家们当头的一棒,不优先照顾伦敦金融城反映出特里莎·梅与其前任卡梅伦的迥异态度。
特里莎·梅的态度瞬间清晰了,她并不打算退出欧洲以后仍然走原来的老路,继续的让金融和资产价格绑架大英帝国,瘸腿的结果只能是被金融城彻底的绑架!
“梅姨”准备不走寻常路了,依稀的看到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影子:
对外,梅姨已经抱定了决心做好了和欧洲艰苦谈判的决心,也意识到了过程的颠簸,已经提前给大英帝国的企业打好了”预防针“,当然这对于局外人而言,大家已经意识到一个强硬的”新铁娘子“领导下的英国和欧洲之间的和平分手的可能性已经远远低于了双方决裂的可能。
对内,梅姨对金融城的态度已然在宣布,长痛不如短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回复大英帝国两条腿走路的本事,修复已经极度扭曲的经济结构,和美国之前所提的一样“是时候回归了”,而对于金融的大而不倒的局面,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大英帝国1997年之后的格局,终于走到了尽头,难道这只是大英帝国自己的境况么?放眼望去,难道全球失衡的格局不都走到了尽头了?
或许,谁先舍得敢于壮士断腕,谁就能先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