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债券市场的大牛就是对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阶梯式下行的一个最明显的表象,经济的好坏传导到总需求,总需求的放缓传导到通胀和通缩转换(当然叠加一下大宗商品尤其是油价),然后传导产生货币政策,基于对于货币政策预期传导出来长期利率水平的趋势,这是最基本的基本面;
而GFC之后,全球经济的瓶颈最大的问题就是债务对于总需求的制约,然后出现的现象就是:
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债务制约总需求---金融机构降杠杆继续制约总需求----带动商品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下跌带动通缩预期---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大家配置出现问题--加速配置债券--货币政策无底线--负利率出现--货币政策失效
这个逻辑的前半部分还都是传统资产配置逻辑转换(也就是所谓的美林时钟)的节奏,唯一多了一个环节就是最后这一步,货币政策失效的风险已经在过去一年里发生了,当然直到今年7月份之后,全球死守货币政策的底线才算是明确了未知世界不可行;
而基于这个逻辑,中国的债券市场还赶上了个资产荒,实体企业信用的收紧,金融市场的动荡,房地产市场的管制,资本不允许流出,整体都加剧了资产荒,资金拥挤的进入到债券市场,一步步的因为配置而配置,对于债券的渴望和需求成为了债券市场牛市这半年的主旋律,在这个主旋律下,全球债券市场都存在着最担心的情况就是这几年全球都一样的”债券“牛背后隐藏的债券杠杆的问题;
传统的配置套路中间的核心是“总需求”:
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刺激总需求---总需求带动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带动通胀预期---总需求上升带动供给的抬升--传导就业和薪资的上涨--加速通胀预期到通胀的转化---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债券收益率开始抬升
所以如果你按照传统的逻辑来理解:那么商品上涨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二季度“稳增长和稳地产”的所谓的初见效果的角度来看的化,那么未来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走高恐怕就是必然的结果,外加全球对于货币政策底线的封死和油价回到了50水平后同比传导的因素,这些如果成立的化,那么当下中国的债券价格恐怕有大跌的风险,更何况现在债券市场交易本身大家就很拥挤了;
投资和消费数据符合市场预期,通胀高于市场预期,在供给侧改革和前期房地产回暖的共同作用下,9月社融信贷数据反弹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经济短期弱企稳,基本面向不利于债市的方向发展。
但如果是按照中国经济在稳增长和房地产政策松了几个月后保增长已经出现成效,需求带动的通胀起来的逻辑来看的话,那大类资产就应该是:“买商品,抛债券“;如果是这个逻辑不成立的话(也就是当下很多债券多头的逻辑)那么就应该是“抛商品,买债券”;
原本去年去年股市的设想:通过资产价格的引导缓解一下经济放缓的节奏,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然后中国去年“股市大牛市”的路径就开始出现了:
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刺激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开始导致过渡投机---资产泡沫一个接着一个----资产泡沫并不带动实际总需求---实体经济继续下行---比较因素导致资金脱实入虚---资产泡沫继续做大---债券继续走牛---商品继续下行---直到泡沫破裂--剩下的资金进一步流入债券---经济露出本来的面目继续下坡--商品继续下行
而商品这头呢?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今年登上舞台后撞上了资产荒,然后全资产的路径又出现了再次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人为改变供应结构---政策导致供应的收缩带动价格的上涨---价格的上涨吸引无处可去的资金流入---资金推动投机性需求的上升---供应收缩和投机性的需求带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正反馈形成---价格的上涨开始形成所谓的“通胀预期”---而总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扩大---债券的判断经济的真实情况仍处于保的阶段--原本就是实体无回报率导致的资产荒下资金两头配置--既配置商品又配置债券
债券的配置看的总需求(真正的需求)而商品的配置看的是政策扭曲的供应,而这结构是政策的扭曲而已